报告题目:生物大分子的去平均化成像研究
报告人: 武旭 教授(北京理工大学)
报告时间:2021 年 12 月 24 日(周五)15:30
报告地点:线上报告(腾讯会议:696 493 960)
报告摘要:
作为生物体重要的组成部分,生物大分子参与几乎所有的生物反应过程,相关的研究对于生物、化学、物理、材料等多个基础和应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。结构决定功能,对生物大分子的成像可以深化人们对其多样化结构和功能的理解。由于聚糖等生物大分子灵活复杂的结构,导致目前基于平均化测量的成像技术无法对其进行精确成像。报告人以国际先进的低温电喷雾离子沉积系统为主要样品制备手段[1],结合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,实现了对聚糖、糖肽、固有无序蛋白等多种无序生物分子的单分子水平去平均化成像。其报告将包括该技术的具体原理,以及相关的生物大分子的亚纳米成像,包括聚糖分子成像[2, 3]、糖肽分子的识别、多肽测序等,并且利用扫描探针技术进行化学反应诱导,在原子尺度下局域观测和操控分子内部的质子化结构,进而获得更加精确的生物大分子内部结构信息。
参考文献:
[1] Rauschenbach, S.; Ternes, M.; Harnau, L.; Kern, K. Annu. Rev. Anal. Chem. 2016, 9, 473.
[2] X. Wu, et al. Nature, 2020, 582, 375.
[3] Kelvin Anggara, et al. J. Am. Chem. Soc. 2020, 142, 21420.
报告人简介:
武旭,北京理工大学教授、博导。北京市科技新星、北京理工大学特立青年学者、德国洪堡奖学金获得者。2010年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系,2017年于中科院物理所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,导师高鸿钧院士。同年赴德国马普固体所进行纳米科学相关的博士后研究。2021年4月回国加入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。主要研究方向为使用质量选择可控沉积技术和扫描隧道显微技术,研究新型纳米体系的可控生长制备、原子尺度结构性质表征。相关研究文章发表在Nature、Nature Materials、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上。其中关于质量选择可控沉积技术的工作于2020年被Nature作为封面推荐发表,并被Nature Method作为研究亮点报道。